首页 > 资讯 > > 正文
学前教育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2023-05-28 04:21:08 来源:穷心理

文|小鱼

编辑|知文


(相关资料图)

我国关于学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结论较为一致,即 学前流动儿童在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并在不同维度、不同程度之间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01

大多数情况下研究者为了了解流动儿童的心理特点,选择将流入地的城市儿童作为其对照群体。

学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是一个引人思考的社会问题,学前期作为教育的最初阶段,对于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学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值得我们再次加以研究和探讨。

学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研究人员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得知,以往研究关于学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多数是侧重于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去探讨。

个体因素:

性别、年龄、人格 等方面。有研究结果表明:学前流动儿童社会适应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但是3-4岁的年龄到4-5岁年龄增长的程度明显大于4-5岁年龄到5-6岁年龄。

性别和年龄因素对学前流动儿童的交往问题也有极显著影响,对其品行、不良习惯有显著影响,且性别因素对流动幼儿品行障碍、情绪、社会适应问题有显著影响 。

环境因素:

家庭、学校和社会 等方面。

第一,家庭方面。毋庸置疑,流动儿童所处的家庭环境不同于城市当地儿童,目前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家庭影响因素的研究中,研究者主要关注流动儿童 家庭经济状况、 亲子关系、父母教养方式 等方面。

在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的忽视、当着外面人的吼骂会显著影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

父母的教养观念和教养行为可以直接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起作用。 学前流动儿童父母的教育观念、家庭的物质条件对儿童早期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第二,学校方面。

研究表明, 学习的类型、办学条件、学校人际等方面 都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一定的影响。

户籍制度把城乡隔离是其受歧视的根源,也是他们不能获得与城市儿童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医疗、社会福利和社会地位的原因。

总结上述研究, 学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主要受到个体和环境两方面的影响。 并且以往研究更侧重于对环境因素的探讨,特别是关于家庭环境方面。

02

但是研究人员发现学校因素中的师幼关系,在以往研究较少涉及到学前流动儿童师幼关系这一方面,师幼关系作为其人际关系中重要的一种,那么师幼关系是否对学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呢?

关于师幼关系与学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师幼关系是幼儿早期阶段的一个重要的人际关系,人的心理健康很大程度上受到来自人际关系状况的影响。

积极的人际关系能够让个体在群体中融为一体,体验快乐。已有研究普遍认为,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是带有 明显的情感特征的。

由此可见,学前流动儿童所经历的师幼关系状况对其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方面的研究

国外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就陆续有学者对师幼关系的基本特征与师幼关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并相继证明: 幼儿所经历的师幼关系会对社会适应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国外学者Pianta的研究发现,当幼儿离开家庭这一熟悉的环境而进入到幼儿园这一新环境时,他们需要与教师建立积极的关系才能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

有关于师幼关系的三个显著特征与儿童学校适应各方面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师幼关系对于幼儿适应学校环境的努力可能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亲密型的师幼关系有利于幼儿的早期适应。

积极的师幼关系能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幼儿园,同时也影响着幼儿未来的学业成绩和社会适应。

研究人员从 依恋、动机和社会文化 这三个角度来分析师幼关系,得出以下结论。

幼儿在高质量的师幼关系中, 教师能够给其积极的行为支持并帮助其发展社会技能,在低质量的师幼关系中其社会技能发展和积极行为会受到教师的限制。

有研究指出师幼关系对处境不利儿童的影响非常明显, 因为他们对教师给予的温暖和支持更加敏感。 不仅如此,以往的研究结果还发现师幼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对幼儿的同伴关系起到调节作用。

如果幼儿与教师有着安全性情感关系,那么幼儿会更爱交际,与同伴相处更为友好,并且很少发出侵犯性行为。

03

有研究分析表明,CTRT训练对减少儿童外化行为问题有很大的治疗效果,即积极的师幼关 系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儿童的问题行为。

国内方面研究

国内关于师幼关系与幼儿心理健康关系的探讨,主要从两者之间不同维度的关系去探讨,并且起步较晚,其中探讨师幼关系的基本特征对幼儿心理健康影响的维度主要有 人际交往、社会适应和行为问题。

研究目的

为了了解目前学前流动儿童师幼关系及其心理健康的现状,研究人员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搜集数据,描述和分析学前流动儿童师幼关系和心理健康的现状。

探寻学前流动儿童师幼关系现状的成因,研究人员旨在了解其师幼关系及心理健康问题表现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法记录师幼之间的典型案例。

同时对所观察班级的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正式访谈,并进一步整理归纳观察和访谈资料,分析师幼关系所出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还考察师幼关系对学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研究人员对收集的数据主要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 探讨师幼关系与学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各维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其正向预测作用。

研究理论意义

通过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得知,目前关于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学龄阶段的儿童,关于学前流动儿童师幼关系的研究是屈指可数的。

研究人员以学前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探讨师幼关系与学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各维度的相关性,关注教师与幼儿的情感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师幼关系进行测量和分析,对学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进行诊断,找出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

在理论上,虽然不能达到建立、完善理论的作用,但是研究人员试图挖掘师幼关系对学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潜在影响。 一定程度上,能够为学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04

研究实践意义

目前,关于流动儿童师生关系的研究主要以学龄儿童为研究对象,结论较为一致, 因此研究人员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当前学前流动儿童的师幼关系及其心理健康现状。

一方面,不良的师幼关系会影响心理健康的发展,使教师正视师幼冲突的存在,在生活中规范自己行为, 采取积极有效的互动方式,改善与学前流动儿童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对学前流动儿童进行教育。

另一方面,通过观察和访谈深入挖掘学前流动儿童师幼关系的影响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总结出构建学前流动儿童师幼关系发展的积极策略。

学前流动儿童师幼关系的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

以往关于师幼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非学前流动儿童,针对学前流动儿童师幼关系的研究较少,且得出的结论较为一致,即学前流动儿童师幼关系不容乐观。

研究人员根据已有研究的结论提出了“学前流动师幼关系处于较低水平”这假设。

但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学前流动儿童师幼关系总体上还处于中等水平,说明近年来学前流动儿童师幼关系 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从提升的程度可以看出,近年来学前流动儿童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各部门的关注。

研究者进一步分析时发现,其中师幼关系的冲突处于低水平即还存在着一定的师幼冲突, 这些师幼冲突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前流动儿童师幼关系的质量。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师幼冲突事件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

可以在观察实践中发现, 教师与学前流动儿童发生冲突的情境通常是幼儿在活动中讲话,做小动作,不遵守活动秩序,不听从教师的指挥等。

或是在集体教育活动时,幼儿的常规问题,如幼儿的小动作较多,打扰到别的小朋友听课,或者是个别孩子坐不住,到处乱跑。

教师为了维护班级常规和纪律,而与幼儿发生情绪上或是行为上的冲突,主要表现为教师批评或指责幼儿。

在分析师幼冲突的原因时发现,幼儿教师的学历越高,对师幼关系越敏感;学历越低,对师幼关系越不关注。

幼儿教师的教育层次越高,保育质量越好,师幼关系越积极;相反,幼儿教师的教育层次越低,保育质量就越差,师幼关系往往不和谐。

研究人员选取的采访幼儿园均为市区城郊结合部的民办幼儿园,幼儿园的硬件设施及师资水平都相对薄弱。

教师学历水平为大专的居多,部分为非科班出身,总体上专业理论水平相对薄弱,针对一些师幼冲突问题不能以更专业的方法去处理,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师幼关系的积极建立产生消极影响。

例如部分教师面对特别顽皮的孩子时,会把关注点放在这些孩子身上,甚至对其产生厌恶的情绪,而不是去更好地改善问题。

05

关于教师的专业性问题,研究人员在观察中发现幼儿在玩游戏时, 教师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的角色, 负责看管好孩子安全问题,纪律问题,给予对幼儿游戏水平提升的专业性支持较少,游戏时幼儿也是漫无目的地玩。

而在游戏中的师幼互动是最有利于师幼关系的提升的。

但在观察中发现,教师很少参与到游戏互动中来,客观上是因为 教师师幼比高 的问题。在人员充足的情况下可以跟孩子一起玩,如果有老师要出去做一些事情,那就要注意孩子的安全,不能参与到他们的游戏中。

主观上是因为教师对于如何促进幼儿游戏水平提升的专业性还不够。

其次研究中的幼儿园教师流动率较高,已有研究也表明,城乡结合部的民办幼儿园教师流动率水平高,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的 薪酬待遇跟不上,工作强度大,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低 等,结合对幼儿园的了解,幼儿教师的频繁流动多数是由于这些原因造成的。

在这样教师高流动率的背景下,教师流动频繁,幼儿需要适应不同教师的风格,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幼儿与教师建立积极的关系。

学前流动儿童师幼关系的性别差异

从以往研究来看,目前我国流动儿童性别差异研究主要以中小学这些年龄阶段的孩子为主。而对于学前这一阶段的探讨只是针对非流动儿童进行探讨。

研究发现,从学前流动儿童师幼关系的均值来看,男孩在师幼关系的亲密性维度上低于女孩,两者差异不显著。

抛去“学前流动儿童”身份,无论是流动儿童还是非流动儿童,师幼关系在亲密性维度都不存在性别差异。

说明教师平时在以孩子相处过程中,较少出现重男轻女的情况,不歧视或偏爱某些幼儿,使得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与教师的亲密性差别不大。

分析其原因,首先,从教师角度来讲,《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指出:“教师要尊重幼儿人格,维护幼儿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个幼儿。不讽刺、挖苦、歧视幼儿,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

教师入职前都会受到相关的职前培训,相信教师对于“公平对待每一位孩子”都了然于心,在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天平秤。

其次,通过了解得知,研究人员所选取的幼儿园中,教师大多数都是90后,还有个别是00 后,可以推测教师们受到传统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比较小,对待幼儿基本上能做到一视同仁。

而在冲突性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别,且男孩的师幼冲突显著高于女孩。

06

民办幼儿园的流动儿童,整体上会相对活泼一些,加上男孩生性较于女孩活泼好动,由于男孩体内的多巴胺含量较多,加之睾丸激素的刺激,使得男孩更容易冲动,产生攻击性行为。

研究人员在观察中也发现了这一点,在观察时发现,每个班都有几个男孩让教师比较头疼,与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的冲突比较多,使得学前流动儿童在从冲突性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 异。

学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总体上处于中上水平

研究结果显示学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总体上处于中上水平, 心理健康中的情绪障碍、性格缺陷、社会适应不良、品行障碍、交往缺陷、不良习惯和其他障碍 这7维度的得分介于没有与偶尔之间,并未超过理论中值,说明学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对于原先学前流动儿童较高行为问题检出率的现状来说, 说明学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这与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各界对流动儿童的重视有关。

学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主要受到来自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 家庭、学校和社会。

幼儿园作为幼儿发展的一个生态系统,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必然也离不开幼儿园环境的支持。

研究人员与幼儿园的园领导进行沟通、访谈聊天时得知,现在很多幼儿园都会进行线上的家园共育,比如不同的幼儿园会不定时在线上开展 “中国式家长学堂”。

主要通过建立全员家长和教师微信群的方式,定期邀请学前教育专业相关的育儿专家入群分享相关的专业知识, 家园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

结合访谈得知,这一举措也得到了家长和教师的大力支持,同时效果明显,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

为您推荐